"秋雨体"到底是什么???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07 10:15:24
"秋雨体"是什么样的散文??
值不值得提倡?
列举一篇运用"秋雨体"的散文.

答好重奖!!!

没有强大的历史地理知识底蕴的是写不了的。

浙江文艺出版社最近推出的专著《文化突围———世纪末之争的余秋雨》一书,第一次从文学史角度提出了“秋雨体散文”的概念。
《文化突围》的作者徐林正认为,余秋雨的散文形成一种“秋雨体”,是以《文化苦旅》发端、以《山居笔记》拓展、以《秋雨散文》集大成的,它是中国近50年来,感性和理性、历史感和文化感结合得最好的散文之一。其主要特征是有个跋涉者兼沉思者的抒情主体。
但余秋雨似乎不太喜欢这种提法。最近他在接受采访时说,他喜欢的散文不是《文化苦旅》、不是《山居笔记》、不是《霜冷长河》,而是《千年一叹》。他说:“这也是一种有关写作态度的边缘试验。没有资料可供查证,没有时间琢磨文句,未及修改便已经传送出去发表,比较彻底地阻断了‘做学问’或‘做文章’的任何企图。我早期的散文还有一点‘做’的痕迹,容易碰擦到我已经离开的某些领域,这次终于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白了。与笔端相比,我更看重脚步;与文章相比,我更关注生命;与精细相比,我更倾情糙粝。荒原上的叹息总是糙粝的,如果要把它们调理成书斋里的柔声细气或沙龙里的尖声尖气,我如何对得起自己多年前就开始的辞职远行?”
《文化突围》作者认为,把余秋雨的散文从文学史的角度进行考察,从某种意义上,这已与余秋雨没有什么关系了。现在《道士塔》已经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,不少中学生余秋雨的散文人手一册,进行模仿。但《霜冷长河》的绝大多数作品已经不是秋雨体散文,《千年一叹》虽说也是跋涉者兼沉思者的主体,但已经变了,变得怎么样呢?是变得更好,还是更差,有待于时间来检验。这也是对秋雨体散文能否发扬光大的一种新的考验。余秋雨认为后面的散文写得比前期好,但不少读者认为,余秋雨的《文化苦旅》是至今为止写得最好的散文。作者认为,诗人写的句子不一定就是诗歌,余秋雨写的散文不一定就是“秋雨体散文”,但不是余秋雨写的散文也有可能是秋雨体散文。